文 | 亦 真
壁,2018年, 270厘米×586厘米
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、面对自己,会不会生出迥然于常态的面相?
当然会。不仅面相,还有心相,更有世相。
几盏茶,从浓变淡;几次面,由生渐熟;几段话,自浅入深——身在此生,心在彼岸——这是我给卢俊舟先生描摹的轮廓,不止于人。
许是天生的感觉,抑或职业的关系,我潜意识中“认知”的形成,经常是从人开始的,即使有物真实存在,也会不由自主去串联背后物与人的关联。看俊舟先生的作品即是如此。归根结底,毛笔是用来写“人”的;由人及作,由人及作,到最后,还得看人。
最初的感觉3,2010年,140厘米×23厘米×8
俊舟先生是“有故事”的。这个“故事”不仅指年少与书法结缘,为求学转益多师,那只是表面的“故事”,太泛泛;真正的故事,藏在时间与境遇的流转与磨炼中,这是奇妙的“化合”——当纯真的理想与纷繁的现实碰撞,当生活走向不可掌控的边缘,当提笔写字变成奢侈的追求……经历越积越厚,人难免变得复杂。我想俊舟先生走过这样的路径,甚至现在仍是如此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内心的赤诚,让他远离沉沦;这赤诚表露于面相,滋润于心相,沉淀于世相。
诚然好多年俊舟先生没有拿起毛笔,书写却一直进行,无非是更换了质地。这堵写满几十年心迹的“心墙”,只有他自己才能解码,其他人无从下手。
月似霜,2012年,140厘米×68厘米
字非字、画非画、山非山、水非水、石非石,慢慢地,俊舟先生开始把“心墙”上的符号用笔墨呈现出来,逐渐找到他自己讲故事的方式,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表达。助推空间向无限处延展,破除形式与结构的禁锢,为传统的书写注入当代性,进而打破表达的界限与壁垒,俊舟先生用“叛逆”思维开拓出一片疆土,在其中作精神的遨游;尤其是那些爽利的线条与飞白,异于温婉、精微的江南调性,亦可从中看出他内心潜藏的北方性格,当然,也能将其视为一个人真率、锐利的外在表征。
灯火书声 , 2018年 180厘米×33厘米×2
下意识的执拗,使我总想从俊舟先生的作品中找到这种“不适”形成的缘由,水土对一个人的精神塑造太显而易见,个人经历如是。不过在将过去、当下与未来交叠,置于同一时空后,我发现这个问题无解,它归属于本能和直觉,不可言说,一如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摇摆不定的我们。
独自愁,2020年,69厘米x140厘米
香如故,2020年,138厘米x69厘米
无论是艺术还是什么,总是向前走的,要与社会相携而行。对传统的研习,其实是在为“向前走”这个质变积累足够多的量变;毕竟水土、气息、人文环境相差甚远,今人无法真正走进传统,至多是勉强着适应。既然“求变”,也就意味着有存与弃争论和分歧。可以说,俊舟先生的尝试为今人提供了一条路径、一种选择,用来实现对传统的再造,以期获得新生。不过对个体来讲,意义远没有如此宏观、磅礴,甚至连俊舟先生自己都说不清,也不需说清:看就好了。
把解读的权力交给观众,这才真实、纯粹。
舟自横,2020年、70.5厘米x70.5厘米
开头的话只说了一半——人变得复杂之后,应该让身心分离——即使身陷泥淖,也要心向美好。俊舟先生就是这样,看他的作品就能体会到。
不同的是,别人一直“心向”,而他已经到达。
将进酒,2021年,270厘米x1000厘米 局部
卢俊舟,别署:芦庐、吾自斋等。1974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。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。现为独立艺术家,工作生活于北京。于2018年在苏州博物馆举办“平行”—卢俊舟个展;2021年在杭州良渚艺术中心举办“书写良渚”—卢俊舟艺术展
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